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0 09: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2002年教育部提出要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

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2002年教育部提出要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义务教育逐步由均衡发展向 “一体化”发展过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当前“一体化”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有利于我国进一步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机遇

1.1 国家调整教育经费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落后的”矛盾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同样,将社会矛盾反映到教育当中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及总量不足之间的矛盾”[1]。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教育经费机制促进教育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分级管理,分级办学”,试图下放教育权来提高地方办学活力。根据当时经济状况来看,这一政策给地方政府、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办学压力。2001年,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确立“国务院领导,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将教育经费管理层级上移,逐步改变“小马拉大车”的教育经费体制,消除 “普九欠债”。2005年,《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中指出,要“逐步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促进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体制的形成。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完善教育经费体制。另外,自2001年国家提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国家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难题,从2001年的免费提供教科书,2005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到2008年全面免除城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两免一补” 政策真正落到实处。2016年,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共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稳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天地之美莫贵于人也。人之生也,莫贵于神矣。神者何也?天地之所致美者也。百物之精,文章之色,休嘉之气,两间之美也。函美以生,天地之美藏焉。天致美于百物而为精,致美于人而为神,一而已矣。⑧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三个增长”财政教育投入模式以来,国家教育总经费稳步攀升。中国政府在1993年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末达到4%”的目标。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首次突破了4%,达到4.28%,并连续6年维持在4%以上[2],如表1所示。

表1 历年教育经费投入变化

数据来源: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年份 GDP(亿元) 教育总经费(亿元) 教育财政性经费(亿元) 财政性经费占GDP 的比例(%)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413 030.3 489 300.6 518 942.1 595 244.4 643 974.0 689 052.1 743 585.5 827 121.7 19 561.9 23 869.3 27 696.0 30 364.7 32 806.5 36 129.2 38 888.4 42 562.0 14 670.1 18 586.7 22 236.2 24 488.2 26 420.6 29 221.45 31 396.3 34 207.8 3.55 3.80 4.28 4.11 4.10 4.24 4.22 4.14

1.2 地方政府及时制定本地发展策略

从发展递进关系来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先从县域内一体化入手,再逐步由点及面拓展到县域间一体化,进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均衡。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各地方政府及时响应,并根据地方特点制定符合当地教育现状的发展策略。例如,重庆市政府依托“阳光重庆”建设的积极影响,提出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的六个一体化,即“坚持决策部署一体化、坚持规划布局一体化、坚持教育投入一体化、坚持办学条件一体化、坚持师资配置一体化、坚持质量评价一体化”;根据人口导向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优化农村资源利用率,避免“边建设、边闲置”现象产生[3]。山东省政府提出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强城乡居住区域配套学校建设;针对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制定和完善2018~2020年大班额防控规划,督促各级解决“大班额”问题;在评价机制上实行“捆绑评价”,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乡村中心学校考核[4]。吉林省政府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农村学校校长助力工程”“送培到县”等政策,全面提高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素质[5]。综上来看,各地方政府根据以往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遗留问题,面向本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即保留了地方的教育特色又充满活力,稳步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截至2017年底,全国2 379个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占比达81%[6],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绩显著。

1.3 城乡中小学校积极完善自身建设

为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各地中小学校结合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师资供给不足。在师资数量上,乡村教师“向城性”流动现象明显,优质教师层层向上抽调。定向招收的新任教师偏向于“全科型”,专任教师缺员,在教学中存在一名教师兼任多门课程现象。

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实践性和本土性。在教师政策上,要注重政策内容的系统性、政策实施的实践性、政策目标的本土性,“关注教师政策的一般性,又关注教师的特殊性和适度弹性”[9]。各部门之间加强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教师队伍。

政策执行僵硬。教育政策实施中主要以听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为主,缺乏各部门间统筹规划。在实际改革操作上沟通协调不够,具体到学校当中就是“所要非所得,所得非所要”。

合理配置师资。学校逐步改变教师“一人担多门”的教育现象,完善教师结构,及时补齐音体美教师缺员,完善教师队伍结构。边远地区学校积极实施“越往基层,条件越苦,待遇越高”的发展策略,让来到乡村的基层教师“留得住”。

严控学生数量。学校依照本地区班额规划标准,招生过程中严格控制学生数量,确保自身教学质量。

家校及时沟通。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多加关爱,建立家校合作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问题。

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从学校层面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持续减少

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学校的“撤点并校”是适应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通过减少学校数量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总的来说“利远大于弊”,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延长重合闸的整定时限,对农电用户而言不会有多大的影响。相反,如果重合时限取得过短,导致短路点绝缘来不及恢复,反而会引起重合闸重合失败,增加停电时间,对用户将造成更多不便。因此,适当地延长重合闸的重合时限,对于提高重合闸的重合成功率以及提高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面对教师结构现状,应多以灵活多变的改革措施调控教师队伍。

(5)求耦合度。为了从整体上判别二者耦合的情况,构造耦合度( C(t))模型(8),通过该模型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定量评判机场与旅游业发展的耦合程度,计算公式为:

表2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变化

数据来源:2010—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年份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万所)学校比上年减少数(万所)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31.23 29.53 28.18 26.63 25.40 24.29 22.98 21.89 2.42 1.70 1.33 1.55 1.23 1.11 1.32 1.09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的减少为学校布局调整和规模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从一方面看,调整学校数量和布局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学校规模效益,快速提升地区内教育质量,更好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优质教育。但从另一方面看学校布局调整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新的“上学难”、寄宿制学校建设、学校布局合理性问题等。部分地区出现教育资源短缺与闲置并存的现象,教育资源规划合理性不够。

2.2 从教师层面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长期困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加强校间交流。学校积极动员在校教师参与“国培计划”和“远程培训”,逐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乡村学校把握时机,加强自身与“结对校”间的合作交流,及时验收教师交流学习的质量。

教师结构失衡。“农村教师总数超编与实际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缺编,师范院校毕业生难进与不合格教师难出,成为农村教师的结构性困境。”[7]一批脱离教学发展要求的教师长期占用编制,年龄老龄化、师资学历偏低、教学质量不过关,直接对农村地区教学发展造成障碍。

(3)菌株CEH-ST79发酵液提取物的制备。将活化好的菌株CEH-ST79接种至液体ATCC213 改良培养基中,在37 ℃, 200 r/min条件下培养5~7 d制备发酵液;然后将发酵液在4 000 r/min的条件下离心15 min去除菌体,并分别用乙酸乙酯、氯仿和正丁醇在分液漏斗中依次萃取,萃取液经减压旋转蒸发得浸膏;再用无菌水将浸膏配成20 mg/mL的原液,原液经低温离心、抽滤灭菌后用无菌水依次稀释为10,5,1 mg/mL备用。

缺乏长效评价机制。教师职称评定后期缺乏督导评价,教师安于现状。新任教师职后缺乏内在性学习动机,信息化教学设备利用率低,长效评价机制不完善。

第三,现有的教学方法陈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现阶段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上机实验教学环节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在任课教师简单开展理论知识内容讲授分析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具体的上机实验题目和完成要求,由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在上机实验教学环节中自主完成代码的编写和调试,从总体层面展开分析,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高等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日常上机实验教学环节中,通常难以实现与目标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沟通,无法及时有效了解和解决学生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上机实验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对实际教学环节组织开展的整体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2.3 从学生角度看,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流失严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在2014—2016年这三年中(中国统计年鉴中其他年份暂未统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情况),由于进城务工而产生的随迁子女在校人数持续上升。2016年与2014年相比,普通小学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总数增长了80 万人,以同省内外县进城人数居多,且还有持续增高的趋势。如表3所示。初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总数增长了18.9 万人,三年中省内外县迁入学生数均达到60%以上,普通小学阶段较初中阶段人口流失更为严重,但初中阶段省内农村向城市流动量大。如表4所示。

表3 初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校学生数变化表

数据来源:《2017 中国统计年鉴》

省内外县迁入学生数占总数的比例(%)2014 9 555 861 4 445 085 5 110 776 46.52 53.48 2015 10 135 581 4 608 081 5 527 500 45.46 54.54 2016 10 367 103 4 705 763 5 661 340 45.39 54.61年份 随迁子女在校学生总数(人)外省迁入学生数(人)省内外县迁入学生数(人)外省迁入学生数占总数的比例(%)

表4 初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校学生数变化表

数据来源:《2017 中国统计年鉴》

省内外县迁入学生数占总数的比例(%)2014 3 391 446 1 310 100 2 081 346 38.63 61.37 2015 3 535 380 1 375 604 2 159 776 38.91 61.09 2016 3 580 615 1 427 294 2 153 321 39.86 60.14年份 随迁子女在校学生总数(人)外省迁入学生数(人)省内外县迁入学生数(人)外省迁入学生数占总数的比例(%)

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持续减少,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导致学生流失是现今经济发展中衍生的社会现象。大量生源涌入城市,对于城市地区学校建设而言是一项严峻挑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资源紧张、“大班额”问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巨班大校”的县镇教育是一种被稀释的优质教育,从表面看孩子可以到县镇读书,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但由于班级规模大,无论从学习环境还是从孩子可能获得的教师的个体化关注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优质教育的效果被大班额稀释了[8]

3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3.1 坚持合理性原则,规划学校布局

根据近年来相关数据来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持续减少,每年减少数量在1 万所以上。从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即“撤点并校”开始学校数量持续减少。如表2 所示。

从社会角度来看,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保障学校撤并程序的公开性和规范性。积极促进民主决策,决策过程多方参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为实现公平与效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第二个层次:能。从技术层次到技能层次,代表的是工匠能力的形成与不断发展。在所有关于工匠精神的阐发中。“精益求精”的技术态度反映了工匠精神对于不断追求卓越技能的坚持。可以说,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啻为工匠的灵魂。它除了强调要拥有高超的技术而外,还应该不断地超越自身、推陈出新,在制造的过程中以高水平的产品质量为圭臬,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反复琢磨钻研,实现产品质量和使用体验的极致。

从城市角度来看,优化城镇地区学校布局,根据当地人口变化及未来发展情况,优化学校布局,避免“上学难”。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用地。根据在校学生数和招生数预期学校未来发展规模,政府合理为学校增加教育用地。注重配套建设,保障教师周转公寓建设完善。严控“巨班大校”问题。

从农村角度来看,合理规划学校规模,根据本地区学生数,合理调控学校规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寄宿生在校生活条件,寄宿设施完善。完善教学设施建设,基本教学设施向城市看齐,规范建设体育场、现代化教学设备等。

3.2 坚持灵活性原则,改革教师队伍

where M is the whole mass of aircraft,Thus the dynamic equation under common body coordinate system for very fiexible aircraft is obtained.

加快学校建设。地方中小学校根据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逐步调整学校规模,通过依法将校园闲置用地资产变更等方式优化教育资源利用率;根据当地交通情况,合理配置校车,保障家校距离较远学生安全顺利入学;根据寄宿生数量,合理规划校舍建设,保障寄宿生日常生活条件。

动态调整教师队伍。加快农村地区教龄过长、年龄过高和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高龄教师退养,动态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积极招收本地师范院校对口毕业生,对于志愿进入农村教育事业的优秀毕业生合理给予编制和奖励。

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是甲状腺产生的特异性蛋白,常用于甲状腺癌全切术后监测[5]。

优化高校对口培养体制。国家采取“特岗计划”等向农村输送教师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然而输送的教师资源往往专业性有所欠缺。高校在培养定向人才中,在提升整体素质的前提下注重培养专任教师,如音体美教师、计算机教师,等等。

建立长效评价机制。制定教师发展记录表,实行长效评价模式,可在校内校间定期进行公开课讲评,并以分数形式呈现在教师发展记录表上,每学期综合考评结果。

3.3 坚持发展性原则,促进就地城镇化

农村就地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一体和人的城镇化为目标的工农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形式[10]。就地城镇化是区别于异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形式,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助力。在教育层面,就地城镇化为教育发展带来内生性力量。

就地城镇化是促进“人”回归的治本之策。就地城镇化积极促进农村产业和农村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改变劳动力外流的现状,有效避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增多,缓解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地区教学资源压力,从根源上应对“乡村空,城市挤”。

设训练矢量集为X={xi},i=1,2,,a+b;当i=1,2,3,,a时,xi对应染色体中的0-1变量值;当i=a+1,a+2,,a+b时,xi对应其他决策变量值。再将xi映射为每条染色体基因,为了保障染色体质量,依据决策变量性质设置染色体修正算子如下:

就地城镇化是促进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教育的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能有效改变农村教育长久以来依靠国家财政救济的局面,在教育建设和发展上掌握主动权,建立更加灵活的教育政策环境。

就地城镇化是教育长久稳定的不竭动力。城乡教育失衡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难题,实施后期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稳定性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内容。农村就地城镇化可以实现通过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创新性举措,也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长久稳定的力量之源。

参考文献:

[1] 宋乃庆,罗士琰,王晓杰.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40年的中国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18(9):25-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EB/OL].(2018-10-08)[2019-10 -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1810/t20181012_35130 1.html,2018-10-08.

[3] 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坚持“六个一体化” 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EB/OL].(2019-10-01)[2019-10-30]http://www.cq.gov.cn/zqfz/shfz/jy/content_2588 15,2019-10-01.

[4]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6〕40 号文件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EB/OL].(2017-09-11)[2019-10-29]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7/9/11/art_2267_18277.html,2017-09-11.

[5]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17-10-17)[2019-11-25]http://www.jlxy.gov.cn/news.aspx?id=154026&classid=6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EB/OL].(2018-02-28)[2019-10-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227/sfcl/201802/t20180227_327990.html.

[7] 肖正德.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失衡问题与优化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4):104-108.

[8] 秦玉友.教育城镇化的异化样态反思及积极建设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7(6):1-7.

[9] 石连海,田晓苗.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研究,2018(9):149-153.

[10] 焦晓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种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15(1):108-115.

[11] 袁振国.双优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1-17.

[12] 范国睿.教育制度变革的当下史:1978—2018——基于国家视野的教育政策与法律文本分析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1-19+165.

[13] 刘秀峰.改革开放四十年城镇化视域下的农村教育变迁[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64-70.

[14] 王爱民.农村学校合理布局机制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7(3):19-23.

[15] 白亮,万明钢.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县域学校布局优化的原则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8(5):36-41.

[16] 张琳琳.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18):14-16.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YU Li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the state constantly adjusts the funding system and increases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funds.Local governments actively formulate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nstantly promote their own construction to bring opportunities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In view of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school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the loss of students in the integra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rationality in planning the layout of schools, flexibility in reforming teachers and development in promoting local urbanization to steadi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balance; compulsor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20)01-0045-06

DOI:10.13887/j.cnki.jccee.2020(1).12

收稿日期:2019-11-05

作者简介:于玲(199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

责任编辑 李 燕

文章来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zqdzgczyxyxb.cn/qikandaodu/2020/0520/359.html



上一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及启示
下一篇:肿瘤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是未来研究前沿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投稿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版面费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