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佛山“行通济”文化旅

来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0 09: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国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行通济”是佛山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塑造“行通济”民俗旅游品牌形象,对佛山传承民俗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还有歌舞形式。在都市文化空间,舞厅和歌厅大多被政府要求缴纳百分之三十不等的游艺税,但是如果用于慈善义演,则可以申请减免。值得一提的是,歌咏这一形式的义演不仅在都市被广泛运用,因为其形式简单,更容易演唱,而且更加深入人心,抗战期间也诞生了诸多激动人心的抗日名曲,由抗战时期所组织的抗敌演剧队以及战时服务团所辖下各县青年服务社和剧社组织演唱,给予广大农村地区劳动人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并且也存在通过歌咏筹募救灾资金的案例。

1 “行通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根据史料记载,通济桥建于明代。通济桥之所以称之为“通济桥”一是由于当初建桥是为了把佛山涌的水引流到佛山的各个村落,打通商业贸易水运交通,并调节涌的下游河道水流,保证涌的下游河道水流不干涸、不泛滥[1]。二是由于古代佛山学子进京赶考和商人往来都要经过通济桥。“通济桥”中的“通”意寓“财运亨通”。古代佛山商贾认为走通济桥能够给他们带来财运。因此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开市日子商贾们必走通济桥,以求开市大吉和财源滚滚。古代佛山的普通百姓走通济桥是为了祈福求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佛山的“行通济”文化源于中原的采青——“走百病”的过桥风俗,是中原过桥风俗的南迁。在佛山有“行通济、无闭翳”之说,在每年正月十六日晚上走过通济桥的人全年没有烦恼,能够祛病消灾。于是在元宵节走通济桥成了佛山人的重要活动。

2007年“行通济”文化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山市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挖掘“行通济”文化的内涵,打造佛山旅游品牌,成立了“行通济”民俗文化研究会,定期举办通济论坛,组织专家学者探讨“行通济”习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佛山市禅城区政府还积极探索“行通济”民俗文化发展模式,每年举办规模宏大的“行通济”集体文化活动。

2 “行通济”民俗的调适

英国班恩(C.S.Burne)在《民俗学手册》中将民俗文化划分为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等三个领域的民俗文化。显然“行通济”民俗活动属于行为领域的范畴[2]。民俗文化依附于民众的生活、情感与信仰而存在,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民俗文化能否代代相传取决于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心理认同。虽然佛山历经时代更迭,通济桥历经岁月洗礼,但是“行通济”民俗活动仍然代代相传,而且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对广东南部地区乃至港澳地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由于“行通济”民俗文化适应了时代的变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从而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7]。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佛山“行通济”文化展览会,不仅有利于保护、宣传、利用大湾区内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佛山“行通济”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6]。佛山应按照纲要的要求,开展与港澳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首先,开展研学旅游合作,组织港澳地区的学生到佛山通济桥参观游览。其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佛山“行通济”民俗文化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方便学生开展“行通济”民俗文化交流。最后,定期组织粤港澳大湾区佛山“行通济”学术论坛,挖掘“行通济”民俗文化内涵,推动“行通济”民俗文化建设,塑造“行通济”民俗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

佛山还要不断地丰富“行通济”文化的内涵。虽然2007年6月“行通济”民俗文化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2007年和2009年佛山两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落败。有专家指出:“行通济”无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文化内涵不足,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虽然在“行通济”的过桥仪式上,增加了慈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看似热闹,但是并无新意。要把“行通济”民俗文化塑造成佛山的旅游品牌,必须去其糟粕,整合佛山的文化资源,丰富“行通济”民俗文化的内涵。

3 塑造“行通济”文化旅游品牌的策略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6]。佛山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塑造“行通济”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佛山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3.1 打造港澳直达佛山通济桥的旅游线路

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不仅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而且资源互补。旅游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游客购买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都属于文化生活消费的范畴。通济桥不仅是一座木石结构的古桥,更是佛山的一个文化符号,“行通济”民俗文化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开发与“行通济”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2 加强佛山与港澳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社会发展,佛山“行通济”民俗活动不只是活动本身,而是具有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功能的旅游资源,是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谢中元在《论“行通济”民俗的当代文化功能》中说:民俗仪式需要力量去实施和举行,否则仪式会消失[5]。地方政府依据传统文化秩序所重构的民俗活动,可以维护和塑造地方社会的文化秩序。乱扔生菜既是对“行通济”文化内涵的误解,也是不文明的行为,每年元宵节被扔弃的数吨生菜残骸破坏了佛山的市容市貌,影响佛山的旅游品牌形象。因此应加强“行通济”文化宣传,丰富“行通济”文化内涵,改变“行通济”民俗活动形式,不提倡乱扔生菜行为,提倡把生菜带回家,这既能传承“行通济”文化,也能发展“行通济”文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3 开发与“行通济”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推进大湾区旅游发展,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开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6]。首先,抓住机遇,打造新的旅游线路。2018年10月23日,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可通行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车。佛山应抓住港珠澳大桥开通的大好契机,依托港珠澳大桥便捷的交通,开通港澳直达佛山通济桥的旅游大巴路线[7]。其次,加快佛山西高铁站的建设,拓展旅游线路。虽然广州南站到香港西九龙的高铁已经正式开通, 但是目前从佛山到香港的直通高铁仍然没有开通,佛山到香港还要途径广州南站换乘。因此佛山应加快推进直达香港的高铁路线建设,拓展香港直达佛山的旅游线路,促进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3.4 举办佛山“行通济”文化展览会

“行通济”民俗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地演化。1936年2月9日当时的越华报周日特刊上的《犹言旧习“行通济”,郑掷肥鹅取兆头》一文描述了当时“行通济”文化活动的仪式:每年正月十六日,佛山男女例有“行通济之举”。迷信男女携儿带女过桥者甚众……及通济桥菜市,摆卖生菜、快子(筷子)等物者……。又有手持香烛王桥头南泉(南济)观音庙膜拜……。而桥尾行运社葵棚所奉之金花,送生司马等木偶[3]。说明当时的“行通济”民俗活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商贩摆滩贩卖的生菜是粤方言生仔的谐音,筷子是快生孩子的意思。人们礼拜的观音金花娘娘和送生司马都是主管生育的神。由此可见,在20 世纪30年代“行通济”文化还蕴含了人们求子的强烈愿望,契合了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当今社会,佛山人更讲究“彩头”,人们举起风车过桥,寓意“转运”;人们行至生菜池抛撒生菜,寓意 “生财”。古代的“行通济”文化中生菜并不是“生财”的谐音,不同于当今“行通济”文化中生菜的寓意[4]

班长、团支部书记是班干部队伍的核心和灵魂,然后由他们来确定其他班干部的职位。这种做法适用于总体素质较高的集体。我记得有一次我带的是学校里的一个重点班,确定了团支部书记和班长,接下来的选拔都交给他们来做,因为同班一个学年,彼此了解,就算不是同班,要知道隔壁班同学的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更是易事。他们选出的班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职,这为当年正怀孕的我减轻了不少负担。

3.5 加强通济桥的改造与保护

通济桥是佛山的第一座大木质结构桥。20世纪50年代,由于河道淤积,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造成暗沟,古桥盛景难以再现。后因水灾防洪堤坝溃决,大桥几经重建改为木石混合结构的桥梁。随着“行通济”民俗活动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每年参与“行通济”活动的人数不断攀升,可能引发踩踏和桥体坍塌事故。目前通济桥还是佛山市的一个公共休闲场所,影响其旅游品牌形象。要塑造佛山“行通济”文化旅游品牌,应加强通济桥的保护。首先,定期监测通济桥的安全状态。并根据桥体检测结果,采取维护措施。其次,政府应把通济桥列入文物保护对象,并作为专门的旅游景点,减少在通济桥上来往的行人,保护通济桥的安全。再其次,核定通济桥的载荷能力。精确测算通济桥的承载能力,为桥梁加固、防护、检修和改造提供依据,为核定通济桥的人流量提供依据。最后,制定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举办“行通济”活动的潜在风险,制定人群疏散、人流限制、交通疏导等应急方案,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5 结语

通济桥历史悠久,是佛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过去。在新的文化环境下,调适传统民俗文化,充分挖掘其文化旅游功能,塑造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这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8]。在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塑造独具岭南特色的佛山“行通济”文化旅游品牌,可以唤醒旅居在港澳地区和海外佛山同胞对故乡的记忆。参与“行通济”民俗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这对于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桥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要塑造“行通济”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必须打造更加便捷的旅游线路,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儒家注重“合作”的社会规范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a和b。如果当事人受儒家文化注重“合作”的理念影响大并能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儒家强调“知行合一”),儒家社会规范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就能有效发挥作用;相反,如果当事人受儒家文化注重“合作”的理念影响小,则儒家社会规范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就很小。这就需要整个社会加强对儒家文化中“诚信”、“合作”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化,让我国的上市公司参与各方把养成“君子”人格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参考文献:

[1] 崔衡晋.通济桥的起源及民俗活动“行通济”探微[J].大众文艺, 2017(13):29.

[2] BURNE C S.The handbook of folklore [M].British Folklore Society, 1914:14-15.

[3] 犹言旧习“行通济”,郑掷肥鹅取兆头[N].越华报,1936-02-9(1).

[4] 申小红.传统的演绎与符号的变迁——以佛山“行通济”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0-27+49.

[5] 谢中元.论“行通济”民俗的当代文化功能[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8-84.

[6] 新华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02-18)[2019-10-1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

[7]陈秀英.以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契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9(4):50-55.

[8] 陈恩维.非遗语境下的民俗修复与调适——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保护实践的反思[J].中原文化研究,2017(5):122-128.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20)01-0001-03

DOI:10.13887/j.cnki.jccee.2020(1).1

收稿日期:2019-11-05

作者简介:徐婉洁(1988—),女,广西钦州人,硕士,广州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翻译;陈舟(1986—),男,湖北广水人,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行桥人致振动机理。

责任编辑 仇大勇

文章来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zqdzgczyxyxb.cn/qikandaodu/2020/0520/330.html



上一篇:青海金融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研究——以大通县为
下一篇:论跨国代孕父母身份认定中公共秩序保留的适用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投稿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版面费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